从刺头少年到律所领航者:么会良的法律追寻之路

么会良 2025-05-16 抖音号 抖音视频

——“你决定不了结果,但能决定过程。”

他是从唐山农村走出的“不安分者”,是一个因“一眼望尽的未来”转身踏入律师行业的理想主义者,也是一个为当事人争得数亿减损的辩护人,更是一个坚信“法律服务不该高高在上”的团队创始人。他就是么会良。他的故事里写满了普通人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信仰。

【震后新生触底反弹的坚韧

从天上掉到地下的那种感觉,我是经历过的。

1976年唐山大地震,一座城市的崩塌与重生,成为么会良人生的序章。虽未亲历灾难,“楼塌了,门卫房被砸在下面,遍地都是尸体。”但父亲口中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,成为么会良童年最深刻的集体记忆。尽管父亲鲜少表露温情,每日骑行四小时为他取羊奶的坚持,父亲的故事深深镌刻在他的成长记忆中,早已将“担当”二字刻入他的血脉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让他在日后面对人生巨变时,始终带着唐山人骨子里的坚韧。

儿时的他,是村西“老实孩子堆里的刺头”,带着“拜把子兄弟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;初中时因一位刚正不阿的英语老师点燃学习热情,一场英语满分的逆袭让他初尝“天赋”的甜头,却也埋下高中英语崩盘的隐患。初入重点高中奥赛班,他因偏科沦为“倒数第一”,从云端跌落谷底的挫败感,逼出了他超乎常人的情绪消化能力。“不调班,自己扛”——班主任的试探被他倔强驳回。这个曾骄傲的少年在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刷题,用一年时间从550分逆袭至600+,硬生生把“天上地下”的落差踩成阶梯。


2002年,他以高分考入中南大学计算机系,却常在法学院教室“蹭课”。亲戚从事法律工作的身影、社会公平的朴素认知,与童年目睹灾难救援时萌生的责任感产生共振。尽管双学位计划未成,他仍坚持旁听课程,这种“不务正业”最终让他在职业选择时,毅然走向更具人文温度的法律道路。

【体制裸辞:34岁的“叛逆”】

“一眼看到他,我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……我这一辈子就这么结束了。”

2006年的深秋,长沙火车站月台上,23岁的么会良攥着发皱的调剂函,挤上了开往贵阳的绿皮火车。彼时这个英语差5分落榜复旦的年轻人不会想到,这趟10个多小时的颠簸,会成为他法律人生的启蒙之旅。

在贵州大学法学院肖院长的办公室里,那个挤了四趟公交才抵达的年轻人,用眼中的灼灼星火叩开了法律圣殿的大门。

在六盘水中院实习的365天,他像块海绵般汲取实务养分:从庭审记录到判决书撰写,从证据链构建到法律适用推敲。民二庭老法官手把手的传授,让他养成了"文书过手必属精品"的职业洁癖——这份严谨,让后来他经手的检察文书无需修改即可直报分管领导。

2012年民诉法修订之际,已是市检察院民行骨干的么会良完成了一次惊艳转身。他深入中院调取全市司法数据,用236个案例样本、17张数据图谱,写就《新民诉法对民事检察监督的影响》专题报告。这份被纳入检委会研讨的调研,让"小么"的名字传遍检察系统。

2015年的某个清晨,当斜对面老检察官茶杯里升腾的雾气再次模糊了办公室的玻璃窗,么会良在辞职报告上签下了名字。这个曾让三任检察长青眼相加的"材料圣手",在34岁生日后选择了最决绝的转身——裸辞。没有猎头邀约,没有同业引荐,甚至瞒着至亲长辈,只有检察长三次长谈时茶杯渐凉的涟漪见证着这场告别。“总要有人去证明,法律人的可能性不止于一方院落。”带着这样的执念,他像当年挤贵阳公交的法学青年般,再次把自己抛向未知的潮涌。

刀锋上的辩护:鏖战4亿资金案

“你决定不了结果,但能决定过程。”

初入律师行业的么会良,曾短暂尝试过其他律所,但始终未找到理想的精神契合点。直至他“慕名硬闯”的律所,与翟主任的相遇成为转折点。彼时翟主任正在为徒弟们授课,么会良旁听片刻后主动求见,两人一聊便是一小时。这场对话中,翟主任未谈利益交换,只谈职业规划与角色转换,字字句句皆从青年律师的成长视角出发。这种“以人为先”的格局深深打动了么会良,也让他笃定:“这就是我要追随的师父,这就是我要扎根的律所。”

2018年盛夏,某市看守所的提讯室空调轰鸣。当事人是某招商引资项目的投资人,因股东纠纷被构陷入罪。面对侦查机关设置的"看守所游击战"——频繁更换看守所、设置会见障碍。么会良和团队其他律师与检察院斡旋监督程序,第七次跨市会见终于实现时,当事人看着衬衫透湿的律师苦笑:"他们是要把我困死在程序迷宫里啊。"

这场涉案4.2亿的挪用资金案,卷宗里藏着精心设计的财务迷宫。么会良带着,在三十八度高温的会议室铺开资金流向图。当第十二版可视化图谱锁定关键资金断点时,他猛然想起师父当年的告诫:"法律人的眼睛,要能看穿数字砌成的谎言长城。"最终,4.2亿指控如沙塔崩塌,唯余百万金额在法庭鏖战中飘摇。尽管当事人最终仍被定罪,但么会良:“辩护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,更在于让当事人感受到程序正义的温度。”

【大雍律所:一群理想主义者的“革命”】

你们这种分配模式肯定行不通”

2019年,当一群前检察官转型的律师决定组建团队时,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,而是质疑。

“大锅饭模式行不通”“律师团队分配模式注定失败”——外界的声音尖锐刺耳。彼时,团队仅是“案源共享、合作办案”的雏形,民商、刑事、常法业务混杂,专业方向模糊。更棘手的是,传统律师行业对“平均分配”的质疑:做多做少如何衡量?利益冲突如何化解?就连团队内部也曾陷入分歧,有人担忧“自降身价”,有人质疑转型刑事领域的可行性。

但争议,恰恰成了团队进化的催化剂。2022年3月,“守正刑辩”团队正式成立,标志着大雍前身的诞生。他们做了三件颠覆行业常规的事:

极致专业化:砍掉民商、常法业务,专注刑事赛道,哪怕面临“80%律师可能吃不饱”的风险;

制度创新:对人:一票否决制,确保价值观绝对统一;对事:一票决策制,让执行效率翻倍;

彻底去个人化:打破“谁案源谁主导”的潜规则,所有案件归团队,所有收入均分配。

外界嘲讽这是“理想主义的大锅饭”,但团队用行动回应:每个案件由合伙人牵头,全员不计得失投入;争吵只关乎专业,无关私利;

信任成为基石,从未陷入“谁多干少拿”的算计。正如创始人么会良所言:“当所有人只为团队考量时,个体的‘失去’终将成为集体的获得。”

2022年10月,团队再次做出反直觉决策——全面进军新媒体。用新媒体撕掉律师的“精英面具”,反对声接踵而至:“律师拍短视频太low”“前司法精英不该抛头露面”。但团队看得更远:

打破信息壁垒:通过短视频、办案纪实,让客户看见真实的律师——不是西装革履的“精英”,而是深夜加班、为案情争得面红耳赤的“普通人”;

重构信任链条:用专业普法内容建立认知,用团队日常展示温度,让委托不再是“开盲盒”;

倒逼服务升级:当办案过程被置于公众视野,专业与敬业成了刚需。

这场转型最终引发“链式反应”:新媒体带来的案源增长倒逼团队脱离传统大所,于2024年8月创立大雍律师事务所,实现“快速决策-快速执行”的自由进化。今天的大雍,仍在践行最初的理想:

专业下沉:刑事领域再细分罪名,每个板块深耕到底;

去阶层化:没有“精英律师”与“普通律师”,只有平等协作的伙伴;

极致透明:不打造完美人设,只展示真实的喜怒哀乐与专业思考。

“法律服务不该是神秘的、高高在上的。”么会良这样定义大雍的使命“我们要让每个客户感觉委托的不是律所,而是一群值得托付的老朋友。”

从被质疑到被追随,大雍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

律师行业的进化,不在于人数的堆砌或场面的华丽,而在于敢不敢撕掉标签、回归本质——用专业赢得尊重,用真诚换取信任,用共进退的勇气打破所有不可能。